- 新聞報料熱線:966123
- 更多頻道
- 融媒矩陣
- 區(qū)域網(wǎng)群
文化周刊丨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館館長王秀芹癡迷收藏四十載
- 來源:海南日報
- 時間: 2025-06-20 09:40:36
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操 通訊員 陳海清
樂東黎族自治縣大安鎮(zhèn)西黎村的一片檳榔園中,藏著一家“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館”,館內收藏了近兩千件黎族服飾、黎族生產(chǎn)生活用具等珍貴黎族物品。收藏這些寶貝的61歲黎族館長王秀芹,從1986年開始在黎鄉(xiāng)山野雨林走訪,傾盡所有收藏黎族物品,致力于黎族文化傳承。
參觀者在西黎民族文化展示館了解黎族民風民俗。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武威 攝
王秀芹出生在樂東縣抱由鎮(zhèn)保定村,愛上收藏黎族傳統(tǒng)物件,源于一次偶然。1986年,姨媽送給她一個黃銅耳墜,并告訴她,黎族女孩戴耳墜有特別的意義,而這些以前從來沒有人告訴過她。從姨媽家回去后,王秀芹對黎家物件產(chǎn)生了濃厚的興趣。
“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,那些代代相傳的物件,便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鮮活載體。若不將它們妥善收藏,或許在不久的將來,這些珍貴的文化記憶將永遠消逝?!睆?986年開始,王秀芹每次到黎村走親訪友時,總是打聽尋找黎族生產(chǎn)、生活、祭祀、婚俗等方面的物件,年代越久遠她越當寶貝,想盡辦法也要弄回家。
聽聞東方市大田鎮(zhèn)的偏遠黎族村莊有一臺脫棉籽機,她毫不猶豫地一路顛簸前往,找到脫棉籽機的主人。但當王秀芹滿懷期待地說明來意后,阿婆卻面露遲疑。原來這臺脫棉籽機是阿婆祖上留下的珍貴遺物,阿婆和家人不愿輕易割舍。王秀芹以情動人,向阿婆講述自己對黎族文化的熱愛,以及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堅定決心。阿婆最終同意轉讓。
一些老人看王秀芹喜歡黎錦,會主動送給她。但王秀芹心里過意不去,手里有點錢就給老人們,以表謝意。30多年來,王秀芹在收藏物件的過程中全靠自己微薄的工資支撐著。有一次,她在昌江的黎族村落找到了一件龍被,為了盡快購買,她找來許多親戚朋友借錢才最終完成。她心里只有一個想法:“要把它帶回家,不然下次就找不到了?!?/p>
男大當婚,女大當嫁。然而,癡迷收藏的王秀芹卻沒有像常人一樣談婚論嫁,她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收藏上。直到2012年,才踏進婚姻的殿堂。
“別人結婚,嫁妝是各種家用電器等,我結婚,嫁妝拉了一車又一車,都是我收藏的寶貝?!蓖跣闱壅f,她的丈夫非常支持她的收藏事業(yè)。當她把這些藏品從娘家運到西黎村時,丈夫騰出一間房屋給她放藏品,因為藏品太多,丈夫又蓋了一間100多平方米的鐵皮屋。
隨著黎族物件越來越多,王秀芹的心中始終渴望能有一間專門的黎族民間博物館,讓珍貴的藏品得到妥善保護和展示。2019年,樂東縣政府在西黎村為王秀芹的藏品修建了展示館,展示館上下兩層共700平方米,分為服飾、剪紙、生產(chǎn)生活用具和創(chuàng)新產(chǎn)品四個展區(qū)。
王秀芹多年的夢想終于實現(xiàn),她將自己多年來精心收藏的近2000件物品搬進展示館,并公開展示。記者在展示館看到,這里有很多黎族老物件,如牛皮凳、樹皮衣、紡車、鼻簫、弓箭、耳環(huán)、牛車、谷倉、石器、蓑衣、漁網(wǎng)、筒裙……
“這就是山欄稻,我收藏黎族谷倉時發(fā)現(xiàn)的,據(jù)谷倉的主人說,這些稻束是上世紀70年代收割的?!薄斑@張漁網(wǎng)是從昌化江畔一戶農(nóng)戶家獲得的,上半部是樹皮織線,下半部是木棉織線,從材質和工藝來看可能有100多年歷史了?!闭故攫^建成后,王秀芹又主動擔負起管理工作。她每天早早來到展示館,精心整理展品,熱情地為游客和村民講解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。
“收藏這些陪伴我們長大的物件,是要讓我們的后代看到它們、記得它們,記住那些東西是我們祖輩的根?!痹缭?010年,王秀芹便成立樂東羅活黎錦工藝專業(yè)合作社,租用場地展出收藏的物件,同時開辦黎錦培訓班10余次,向群眾傳授黎錦紡織技藝。
如今,王秀芹最高興的事情是每天在展示館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前來參觀。“藏品雖然是我個人收集的,但它們是屬于全社會的財富,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傳承黎族文化?!彼f。
推薦閱讀
專題 | 2025海南高考志愿填報指南
專題 | 拒毒同心 全民同行
問政海南 | 里程數(shù)被篡改!瓊海一新能源車主遭遇維權困境
問政海南 | 村里生活用水變“鹽水” 相關部門這樣答復
海南開啟清涼海島“寵客”模式 夏日文旅盛宴等你來體驗
聊“企”來·走進民企 | 一心堂(海南)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(jīng)理黃武:依托自貿(mào)港優(yōu)勢“走出去”
幼童躺街上被快遞貨車碾壓身亡,司機崩潰落淚:我也是為人父母的
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紀念館發(fā)布“7.7”兩項重大活動預告
思享者丨充分認識東方主戰(zhàn)場貢獻 精心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
【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】山西興縣:發(fā)揚呂梁精神 推動老區(qū)振興發(fā)展
活動更多
掃碼下載新海南客戶端
掃碼關注南海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
-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:nhwwljb@163.com
-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4612006002
-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(jīng)營許可證:瓊B2-2008008
-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 966123
-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2108281
- 廣告經(jīng)營許可證:460000100120
- 南海網(wǎng)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
- 互聯(lián)網(wǎng)出版許可證:瓊字001號
- 瓊公網(wǎng)監(jiān)備號:46010602000273號